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UK new books

英国新书(126):情绪的历史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情绪的历史

2001年9月11日,纽约、华盛顿遭受恐怖袭击。本世纪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可以回溯到那一时刻之后政府、公众、媒体的反应。“9•11”同时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其中一些影响大概不容易让人与“9•11”联系起来,比如对情绪的历史学研究。

书名:《情绪的历史》(The History of Emotions) 作者:扬•普兰佩尔(Jan Plamper)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书名:《情绪的历史》(The History of Emotions)
作者:扬•普兰佩尔(Jan Plamper)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情绪也有历史吗?或者更准确地说,情绪也可以成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吗?对这个问题本来一无所知,在看了扬•普兰佩尔(Jan Plamper)的《情绪的历史》(The History of Emotions)之后,才了解到作为一个历史学研究的课题,情绪研究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情绪的历史》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历史学中的情绪研究》(Emotions in History)系列中的一本,普兰佩尔本人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Goldsmith)学院的历史教授,情绪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曾在德国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下属的情绪历史中心做过研究,本书就是先有德语版,今年初才出了英语版。

(更多…)

英国新书(125):二战中的秘密战场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二战中的秘密战场

本周在英国公映的007新片《鬼影帝国》(Spectre)中,喜欢“与敌人眼对眼”的007再次被视为是一个老古董,在网络监视无所不在的“后斯诺顿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间谍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靠间谍亲自收集情报,还是侦听破译密电获取信息更为有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是一个话题,事实上两者相互补充,都无法取代对方。

书名:《秘密战争》(The Secret War) 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 出版社:William Collins 出版时间:2015年9月10日

书名:《秘密战争》(The Secret War)
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
出版社:William Collins
出版时间:2015年9月10日

英国著名记者和军事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Max Hastings)的新作《秘密战争》(The Secret War)中讲述大量二战中的间谍战和破译战的故事。黑斯廷斯相当多产,近十几年来,几乎每一两年都会出版一部作品。他拿手的题材是两次世界大战,上一部作品《1914年的灾难》(Catastrophe 1914)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主题,今年的《秘密战争》则选择了二战中的间谍战、破译战和游记战作为题材。

(更多…)

英国新书(124):有照片为证的虚构历史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有照片为证的虚构历史

1998年,英国作家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出版了一本美国画家纳特•泰特(Nat Tate)的“传记”,记述了这位活跃在1950年的纽约、现在却“被世人遗忘的”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生平故事,赢得不少关注和好评,一幅被“重新发 现”的泰特的油画作品还在索斯比拍卖行以七千多镑的价钱售出。但是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这本“传记”其实是一本小说,纳特•泰特是博伊德笔下的虚构人物, 名字来自伦敦的两家藏有大量名画的美术馆:国家美术馆(Nat)和泰特美术馆(Tate)的简称,高价卖出的油画其实是博伊德自己的画作。

让许多人中招的原因之一,是书中配有不少“纳特•泰特”在各个年代、各种场合的照片。有照片为证,加强了“传记”的真实性,让人不疑有诈。其实这些照片都是博伊德平时收集的老照片,是他的一个爱好。照片都是真实的,但是由此串联起来的,却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书名:《甜蜜的爱抚》(Sweet Caress) 作者: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 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书名:《甜蜜的爱抚》(Sweet Caress)
作者: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
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博伊德今年新作《甜蜜的爱抚》(Sweet Caress)同样配有许多老照片。这依然是一部“传记”,女主角艾默里•克莱(Amory Clay)的回忆录。艾默里在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7岁那年她的叔叔、一位职业摄影师送给了她一台柯达布朗尼2型折叠式相机作为生日礼物,从此让她对相机“留住生命瞬间”的魔力感到着迷,长大之后在二十世纪的几个文化中心闯荡,成为开创时代先河的职业女摄影师之一。1970年代末,年迈的艾默里独自居住在苏格兰高地西部一个偏远的海岛上,回忆自己人生道路,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

(更多…)

英国新书(123):英语口音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英语口音的故事

刚来英国的时候,我喜欢听BBC电台5台的节目,这是一个新闻加体育节目为主的电台。很快我就发现,这个电台的主持人很多都不说我想象中的“标准”英语,似乎每个人都带一点口音,我以为这只是体育节目的特点。后来我听BBC电台4台更多,发现说标准英国的主持人多了,特别是准点的新闻播报员,都比较字正腔圆,然而虽然各档节目主持人说话更文绉绉了,但很多依然带明显的口音。再后来发现电视节目也是一样,比如BBC电视一台晚上六点新闻的主持休·爱德华兹(Huw Edwards)口音特别,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他说的是威尔士口音。

在英国,口音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人们依然在不自觉的以口音判断别人的背景身份,甚至决定是否值得信任。比如说苏格兰口音会和诚恳朴实联系起来,打电话到客服中心,如果接电话的带苏格兰口音,会让客服感到亲切友好一些。与之相对的是伯明翰口音,这是英国人耳中最糟糕的口音,往往和落后、愚蠢、狡诈、不可信任联系起来。这些联想不是随便猜测的,近些年有好几次调查都得出类似的结果,伯明翰当地一家电台还有一个节目叫《是因为我们说了啥吗?》(Was It Something We Said)让听众抱怨自己因为口音而得到的不公正待遇。这是为什么呢?

书名:《英语口音的故事》(You Say Potato) 作者:本•克里斯托(Ben Crystal)、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 出版社:Pan Books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书名:《英语口音的故事》(You Say Potato)
作者:本•克里斯托(Ben Crystal)、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
出版社:Pan Books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今年出版的新书《英语口音的故事》(You Say Potato: The Story of English Accent)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是父子俩,父亲是戴维·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是英国语言学界的泰斗级人物,著述甚丰,我曾在这个专栏介绍过他的《一一道来:英语拼写的奇异故事》(Spell It Out: The Singular Story of English Spelling),但是这本新书儿子本·克里斯托(Ben Crystal)排名在先,他是一名莎剧演员,还兼做配音,这本书是由他起头,通过他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口音问题,请出老爸讲解。对话式的文字、幽默的笔调,让这本书读起来十分轻松。

(更多…)

英国新书(122):一千前年的英格兰传奇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一千前年的英格兰传奇

我参加爱丁堡图书节已经好几年了,每年的八月份,爱丁堡“新城”乔治大街西头的夏洛特广场就被十几座临时搭建的帐篷屋占领,作者、读者、老人、小孩蜂拥而至,每天几十场讲座都挤得满满的,今年又有来自55个国家的超过800名作者前来参加,在8月份的3个星期里,估计有超过22万读者曾来过夏洛特广场。

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图书节的成年读者节目的形式似乎多年来都没有怎么变化,一般都是差不多一小时的时间,由特邀主持人和作者或作者们在台上交谈、朗读作品,然后是回答观众问题。前两年我参加的一场讲座算是有点变化,除了作者外,台上还有一架苏格兰竖琴和一位姑娘,因为作者是根据苏格兰传说而写成一本小说《白色的海伦》(Fair Helen),当晚观众就有幸听到了这位歌手加竖琴手的姑娘演唱有关这个传说的苏格兰民谣。这是今年之前,我经历的唯一一次与众不同的讲座。

书名:《苏醒》(The Wake) 作者:保罗•金斯诺斯(Paul Kingsnorth) 出版社:Unbound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书名:《苏醒》(The Wake)
作者:保罗•金斯诺斯(Paul Kingsnorth)
出版社:Unbound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但是在今年的爱丁堡图书节上,我得到了一次全新的体验。我参加的这场讲座有三位主讲人,作家保罗•金斯诺斯(Paul Kingsnorth)、演员马克•赖伦斯(Mark Rylance)和一位传统说书人马丁•肖(Martin Shaw)。节目一开始,图书节的一位领导上台说欢迎三位主讲人,本次讲座将持续一个半小时,然后就消失了。一个半小时?这还是第一次,然后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没有主持人,也没有自我介绍,马克•赖伦斯就站起来朗读书中的一段,赖伦斯是一位优秀的舞台剧演员,不过大家最为熟悉的角色肯定是BBC电视连续剧《狼厅》(Wolf Hall)中的克伦威尔,他的演出被一位评论者称为“没有什么表情却能传递丰富的感情”。赖伦斯气场很足,声音洪亮,一开头就镇住了全场,他读得缓慢、顿挫而且夹杂着让人似懂非懂的单词。读完一段后,保罗•金斯诺斯站起来说,第一句话就是“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全都是这样的,”引起全场一阵笑声。

(更多…)

英国新书(121):法国人是怎么思考的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法国人是怎么思考的

书名:《法国人是怎么思考的》(How the French Think) 作者:苏迪•哈扎里辛格(Sudhir Hazareesingh)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书名:《法国人是怎么思考的》(How the French Think)
作者:苏迪•哈扎里辛格(Sudhir Hazareesingh)
出版社:Allen Lane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记得我第一次坐上伦敦的地铁,看着破旧的座椅,没有空调的车厢夏天要靠开窗通风,就觉得这是一个不愿意投资公共设施的国家;第一次到巴黎坐地铁,感觉这是一个虽然陈旧但方便而发达的系统,然后就目睹了一个男人在出口处狂奔翻闸跳票的情景,于是觉得这是一个愿意投资公共设施,又心安理得享受公共服务的国家。

当然我的观感是极为肤浅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同样身处欧洲,每个国家的人思考方式很不相同,造成价值观上的差异,最后体现在对一些事务,比如公共设施态度上的不同。

(更多…)

英国新书(120):布拉格,超现实主义之都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布拉格,超现实主义之都

书名:《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5年1月出版

书名:《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5年1月出版

提起布拉格,总给人一种美丽浪漫又神秘的感觉,从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哥特式、巴洛克风格建筑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简约的线条夹杂在一起,市中心的小巷内似乎每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

对英国历史学家德里克•塞耶(Derek Sayer)来说,布拉格的神秘感,来自于我们对它的缺乏了解。塞耶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文化历史教授、波希米亚历史专家,他的前作《波希米亚海岸》(The Coast of Bohemia)是一部波希米亚的文化历史。在新作《二十世纪之都布拉格》(Prague, Capital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他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为主角,讲述了这个城市在二十世纪欧洲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在1930年代的风云变换中,各种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在这里交错冲击。

(更多…)

英国新书(119):希特勒的最后一赌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希特勒的最后一赌

书名:Ardennes 1944: Hitler's Last Gamble 作者:Antony Beevor 出版社:Penguin Viking 出版时间:2015年5月21日

书名:Ardennes 1944: Hitler’s Last Gamble
作者:Antony Beevor
出版社:Penguin Viking
出版时间:2015年5月21日

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者,他的《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1998年出版)是二战历史的经典之作。2009年他出版了《诺曼底之战》(D-Day),讲述盟军从登陆,直到站稳脚跟,到解放巴黎的历史。他在201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将视点从欧洲扩展到全球,把二战的起点定义在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今年他又回到他熟悉的欧洲战场,在5月份出版了《阿登战役1944》(Ardennes 1944)。

(更多…)

英国新书(118):政府职责:保姆还是助手?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政府职责:保姆还是助手?

书名:《政府的家长主义》(Government Paternalism) 作者:朱利安•勒格朗(Julian Le Grand)、比尔•纽(Bill New)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书名:《政府的家长主义》(Government Paternalism)
作者:朱利安•勒格朗(Julian Le Grand)、比尔•纽(Bill New)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最近北京推出公共场所禁烟的决定,引起了一番争议,反对声音之一是“公共场所”定义太广,似乎包括了一些私人场所,有侵犯公民自由之嫌。其实在欧美许多地方,禁烟场所都把餐馆酒吧等包括在内,以英国为例,甚至连医院在楼外空地上盖的简易吸烟棚最近都被认定违法,必须拆除,同时还有团体倡导禁止在所有车辆,包括私家车内吸烟。

(更多…)

英国新书(117):《大宪章》八百年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大宪章》八百年书名:《大宪章纪事报》(The Magna Carta Chronicle) 作者: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 插图:安迪•福肖(Andy Forshaw) 出版社:What on Earth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书名:《大宪章纪事报》(The Magna Carta Chronicle)
作者: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
插图:安迪•福肖(Andy Forshaw)
出版社:What on Earth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下星期一(6月15日)是英国历史上著名文件《大宪章》签署800周年,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有一系列纪念活动,各类图书、纪录片以及展览活动也陆续出现,毕竟《大宪章》被看作是现代法治精神的起源,意义重大。

今年2月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名为“团聚”的活动,把幸存下来的四份1215年《大宪章》羊皮文件放在一起展出,引起热烈反响。大英图书馆拥有其中两份,再从林肯大教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借来另外两份的。大英图书馆只向公众展出两天,4万多报名的人中,只有一千多个幸运者抽到了签能够亲眼一看。对不少人来说,站在这一象征着自由与权利的著名文件面前,几乎是一种精神洗礼。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