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夏天全世界的目光都会集中在伦敦奥运,但是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也在举行着一个盛大的节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
爱丁堡不是一个大城市,平时人口不过45万,但是每年8月份,一下子涌入大批的游客、观众、演员和媒体人士,人口这时可以翻一倍。爱丁堡艺术节是一个比较含糊的叫法,其实是多个同时进行的艺术节的总称。这些艺术节都是独立预算管理、在宗旨和经营上都很不相同,然而却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根据去年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艺术节在2010年为爱丁堡带来了2亿4500英镑的额外旅游收入。
当然这只是硬性的数字,艺术节为爱丁堡和苏格兰的形象的提升,以及对英国的创意产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更是难以估计。同一份报告还指出在受访游客中,93%的人认为艺术节让爱丁堡变得更为特殊,82%的人说因为有了艺术节,他们希望以后还会再来爱丁堡。
可以说爱丁堡是建设文化艺术城市的成功典范,对于那些想借助文化艺术活动来提升形象、刺激旅游、增强“软实力”的城市来说,爱丁堡的经验是很值得研究的。
爱丁堡艺术节的成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艺术节开办之初,正是二战之后,文化艺术活动刚刚复苏之际,行了风气之先,这是天时。夏季的爱丁堡和苏格兰,气候宜人,白天长达18个小时,世界各地的游客众多,这是地利。最重要的一点,是爱丁堡本身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有“北方雅典”之称,凭着文学传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当地居民文化素质高,这是人和。
爱丁堡艺术节的成功经验中,往往让人忽略的一点,是这些艺术节并不是靠官方预算支撑,由政府出资建设城市形象的行为,而是在政府支持下,由独立机构自行策划,在与艺术节和观众不断互动中,有机发展起来的。
1947 年二战刚结束不久,在尚未恢复元气的英国,物质和精神生活十分贫乏,为繁荣苏格兰与英国的文化生活,爱丁堡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艺术节,这算是一场半官方性质的活动。然而周围8家未收到邀请的剧团,看准了国际艺术节可能带来的观众和人流,决定不请自来,同时举办自己的艺术节,于是有了爱丁堡“边缘”(或“外围”)艺术节。
在组织策划上,爱丁堡的两个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和边缘艺术节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国际艺术节瞄准高水平制作,以歌剧、音乐剧、芭蕾、交响乐等节目为主,演出团体和节目由艺术总监负责挑选,从世界各地专门邀请而来,每年还会出资让英国或海外剧团排演新剧在艺术节首演。因此耗资巨大,2011年的花费达960万英镑,其中政府补贴占一半。
而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则采取完全放任的手法,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参加边缘艺术节。组织者会对节目内容进行分类,但不做任何筛选,唯一可以称得上是审查的工作,是不允许在节目名称中出现粗话。
于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占据了高端演出的市场,每年重头戏受到的评价,往往成为当年国际艺术节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边缘艺术节呢,就总是有一种实验性和不可知的氛围。参加演出的既有成名演员,也有试图打开局面的新人,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剧团,节目形式也非常多样,主题内容丰富,当然水平也参差不齐,作为观众必须抱着尝新的心态,或许能够得到意外的惊喜。
正是因为边缘艺术节的开放性,让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观众,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今年的伦敦奥运给边缘艺术节带来了一点未知的变数,但是节目和演出数量依然创历史新高,共有279个演出场地的2695场演出,比去年增加了6%。然而边缘艺术节又是最不依赖官方支持的艺术节,预算本来不高,每年政府补贴不过20万英镑左右。
与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地位相配的,是在这里举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图书节。爱丁堡图书节的主要的形式邀请作者来做讲座与读者交流,因为经营得当,票卖得快,据说只有20%的预算来自政府补贴。我去年采访爱丁堡图书节新闻官时,她一再强调图书节的独立性,既不依赖政府资助,又绝不接受任何单位在节目策划、邀请作者上的干涉。爱丁堡图书节大概是最能看出这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地方,大部份讲座,即使是完全没有名气的作者,也常常座无虚席。
爱丁堡边缘艺术节贯穿整个8月份,国际艺术节和图书节都从8月中开始举行。同期举行的几个艺术节包括7月底的爱丁堡爵士蓝调节,以展览为主的爱丁堡艺术展,爱丁堡皇家军乐操演,还有以南亚族群为主自发主办的多元文化节等等。
自然生长式的发展格局,是爱丁堡艺术节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类艺术节之间相互弥补共同繁荣的生态环境,并不是官方统一规划出来的。即使是政府经费占一半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在策划选题上也是由艺术总监一人负责。创作演出上的高度自由,是爱丁堡艺术节多年来能够保持锋芒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爱丁堡的各个艺术节都是应需求而产生,有着自我调节功能。前几年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将举办日期改到 6月,避开8月的高峰,就是这种发展格局灵活度的体现。
自然生长并不意味着没有组织工作,边缘艺术节组委会虽小,但是在协调组织上还是起了关键的作用的。每年出版的边缘艺术节节目目录,是超过300多页的厚厚一本,汇集所有节目,免费发放。据称今年这本节目目录的印刷量超过40万,预计读者数超过一百万。免费节目目录既方便了观众,对许多缺乏宣传资金的演出者来说,也是最好的广告渠道。组委会还负责售票、公关以及联络演出经纪人等事宜,并且有新闻中心协助媒体宣传,艺术家们则可以从组委会那里了解到哪些刊物的记者、哪些演出经纪人会来观看哪个场次的演出。
边缘艺术节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演出场地,一些实力较强的演出场地,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场地提供者的角色,而是主动积极地挑选演出团体,以至于形成了“节目抱团”的现象,即同类节目如剧场、音乐、喜剧、儿童剧等聚集在一起,达到了相互宣传、鼓励观众观赏同类节目的效果,另外经过一些场地筛选的节目,往往在演出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这些场地还会和演出经纪公司合作,在爱丁堡艺术节上获得成功的节目,可以很快获得在其它城市演出的机会。
爱丁堡艺术节的成功,还在于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艺术节形成了相互衬托、相互加强的关系。爱丁堡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从柯南道尔到亚当•斯密斯,从写《哈利波特》的JK•罗琳到提出“希格斯波色子”的希格斯,不胜其数。而苏格兰的民间文化亦有强烈特色,来到爱丁堡的游客,大概都会被街道上的苏格兰风笛声所吸引。爱丁堡艺术节期间的“皇家军乐操演”,每天晚上在爱丁堡城堡前的广场上举行,是最受游客欢迎的节目。苏格兰政府重视当地文化建设,资助苏格兰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演出团体,为艺术节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在这里,台上有不怕冒险的演员,台下则有愿意尝试的观众,良好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批愿意花钱尝试不同艺术形式的观众。艺术节的场地既有几千人的大剧场,也有只能挤进二三十人的临时场地,许多看上去十分简陋,然而从演出者到观众都不以为意、欣然接受。观众们的好奇心鼓励了艺术家们在节目主题和形式上的创新,出租车、客厅和集装箱都曾成为演出场地,我看过的一个话剧节目,场地是一家酒店的游泳池,每次演出只能进20多名观众,挤坐在游泳池边一米宽的边沿上,节目灵感来自十九世纪英国画家米莱斯的油画《奥菲利娅》,再现《哈姆雷特》中的一幕。
爱丁堡的成功有其天时地利人和之处,但是这里的成功经验,确实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建设文化城市并不一定需要大手笔投资搞大排场,但是必须根植于本地文化,为艺术家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为他们建立完善的组织协调体系,让游客观众们愿意一次次再来,也许这样的文化城市才能真正长久地繁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