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媒体与网络

英国大选最佳竞选广告

与美国不同,英国的传播媒体(broadcast media),即电视电台,必须遵守“平衡报道”(impartiality)原则,不能产生对某一党派的偏向。这一原则的产生,是因为过去建立电视电台需要占用稀缺的电波,国家的分配这一资源时,需要确保使用者遵守“公众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用于政治目的。

所以在大选期间,政党极其支持团体不能象美国那样,花钱在电视上买广告时间宣传政纲。政党的竞选广告,只能在每天3分钟的“政党竞选公告”(party election broadcast)上播出。

昨天 BBC 5 Live 上的影评搭档 Simon Mayo 和 Mark Kermode 做了一档节目,象评论电影一样,对2010年大选竞选广告做了评论,结论是“恐怖片类型”占据了大多数:大多数是恐吓选民“不要选其它政党”的。在BBC网站上,你可以重看今年大选的所有竞选广告

最佳竞选广告,是自由民主党的这一则以其领袖克莱格(Nick Clegg)为主角的广告。Mark Kermode 说“单从电影风格”上说,这则广告“遥遥领先”。

(土豆网视频链接)

他说:“我已经看了五六遍,就是为了搞清楚他们是怎么拍的,那些纸片是怎么上去的。”但是因为光研究拍摄了,克莱格说了些啥,他“完全没听进去”。

91秒浓缩女人的一辈子

英国百货公司 John Lewis 的最新电视广告长度为91秒,浓缩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襁褓、学步、上学、生日、恋爱、结婚、怀孕、教子、娱孙,直到走向灿烂的晚霞。这一部由广告公司 Adam & Eve 花了6百万英镑制作的广告,用了9名女演员演绎一个女人的一生,据说在播出后在 John Lewis 网站的销售量上升了40%。

Libby Brooks 在《卫报》上说这是一段煽情怀旧(广告中的女人一生没有提到她的工作)的广告,大概只有 John Lewis 做这样的广告才不会被人指摘,因为这个有着7万名员工的公司,是一个不会上市、没有外部股东的合作式企业,可以说是英国最受爱戴的公司。

(土豆网视频链接)

John Lewis 的2007年圣诞节的广告,是我很喜欢的一段,同样体现了这个公司的公司文化。

大选站队:《卫报》支持自由民主党 《泰晤士报》支持保守党

2010-05-01. The Guardian

星期六出版的《卫报》上,有一份重要社论:General election 2010: The liberal moment has come。在这篇社论中,《卫报》声明在本次大选中,将支持自由民主党,支持选举体制改革――引入比例代表制。同时提出在目前的简单多数制下,《卫报》读者应考虑“战术性投票”(tactical voting,即在工党可能获胜的选区投工党,在自由民主党可能获胜的选区投自由民主党,先不管自己的真正投票意向),目的是避免保守党从中获利,最终的目标是自由派(liberal)阵营--自由民主党和工党--联合执政,在任上推动选举制度的改革。

《卫报》作为一份长期支持工党的报纸,高调“转向”,是对工党和布朗的又一打击。《卫报》网站评论栏目 Cif (Comment is Free)主编 Matt Seaton 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叙述了上星期五《卫报》内部开会讨论这一议题的过程。

当然《卫报》其实早就认为布朗应该下台,去年六月部份工党议员试图迫使布朗下台,《卫报》就曾公开发表社论,要求工党议员们做出决断,更换领导人。

2010-05-01. The Times

相比之下,《泰晤士报》的社论 Vote of Confidence 明确表示支持保守党,就不会让人感到有多少意外。《泰晤士报》过去一直被称为是“为建制服务的报纸”(newspaper for the establishment),1992年开始,被工党改革派的中间立场吸引,成为布莱尔与布朗牵头的“新工党”(New Labour)的支持者。但在今年大选中,既然同属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早已公开支持保守党,《泰晤士报》转向就很正常。

(更多…)

《独立报》改版

2010-04-21.Independent.1.600

俄罗斯大亨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接受后的新版《独立报》。在主编 Roger Alton 离职后,原主编 Simon Kelner 又回到《独立报》掌舵,这次改版就是在他的主导下进行的。

2010-04-21.Independent.2.720

2010-04-21.Independent.3.720

头版右上角的 Viewspaper 让人想起两年前《独立报》改版期间独树一帜的头版设计。不过在这里的 View 不再指 Visual,而是指 Viewpoint,是报纸内部的评论版块,设计政治、专题、艺术、图书、剧评、技术等几大类别。

(更多…)

英国大选 谁是赢家?

昨晚的第一次英国大选电视辩论,有近1千万观众,相当于一个收视不错,但还不是最热门的电视娱乐节目的收视率,其实这个数字还稍低于预期(1200万)。大部份人看的,是今天报纸的头条。媒体上一致的结论,是自由民主党的克莱格是第一次电视辩论的赢家,《卫报》和《泰晤士报》都采用了克莱格“圈外人”(outsider)的角度,在大选中,称自己的“圈外人”往往能吸引选民,特别是当选民们对“圈内人”缺乏好感和信心的时刻。显然克莱格借用这次机会,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形象,问题是这一胜利能否转化成议席。

2010-04-16.UK The Times2010-04-16.UK The Guardian

这篇写在一星期之前:

英国大选 谁是赢家?

本周二上午10点,英国首相布朗前往白金汉宫觐见女王,在获得女王“御准”之后,宣布解散议会,并在5月6日举行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选举,英国大选的发令枪打响了。

5月6日举行大选,早已是各界预料中的决定。布朗在尚未启程之际,如果他还有时间看一下当天报纸,会发现《泰晤士报》头版已经打上“竞选开始了”(Let the race begin)的大字标题。

然而对于本次大选的结果,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准数。星期二当天宣布的三个不同的民意调查结果,分别显示保守党领先工党4-10个百分点,以此推算,保守党将会在议席数量上胜出,但是胜幅有限,能不能超过总席位(650席)的一半,从而自动获得组建政府的资格,就很难说了。

(更多…)

警告:使用微博可能影响你的前程

英国大选起跑不到一周,就出现了第一个牺牲品,工党炒了自己在苏格兰选区Moray的候选人 Stuart MacLennan,原因是在他 Twitter 账号下的微博中,反复出现“冒犯性语言”

除了用脏字外――他甚至评议了自己在“彬彬有礼的场合”(polite company)爆出“cunt”这个词让别人不自在(这算是最有“冒犯性”的词了,大部份报刊都由 c-word 这种比较文雅的替代词),他的微博中还常有各种抱怨,火车上的老人是“old boot”,自由民主党领袖是“bastard”,嫌“公平贸易、有机种植”香蕉难吃,情愿吃“由奴隶种植、化肥催大、基因改造”的。

其实他的这些微博言辞,以普通英国年轻人(他才24岁)的标准,不算太出格,甚至还可以说是稍带幽默。而且这些带“冒犯性”的微博,大部份在去年发出,当时他不过是个毕业,还没有从政。

然而一旦成为政客,过去的不检点言行,随时都会重新发作。在社会媒体包围中成长的一代,在微博上放炮、在网络相册上上传不雅照片时,大概都不会仔细考虑后果。在网络时代,不仅所有信息都不会被“忘记”,而且一旦被爆,传播速度极快。具有讽刺意义的是,Stuart MacLennan 并非无知,他甚至在微博上预言了自己的命运:“候选人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就是 Twitter 了,我的出错机会有多少?”

自从微博流行之后,很快被广告商和政客利用成为推销自己的手段。Stuart MacLennan 在 Twitter 的“粉丝”中据说有首相夫人 Sarah Brown (“粉丝”超过111万),应该还有工党竞选总部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要提醒一下这个可怜的小伙子,他的微博是被报纸记者挖出来的。我的猜测是根本没有人注意他的微博,且不说他几个月前还是圈外人,担任候选人之后,也是小萝卜头――他参选的 Moray 选区是苏格兰国民党(SNP)的据点,上次大选工党选票仅排第3,绝无获胜希望。在貌似平等的社会媒体上,普通人与明星之间,在所获注意力上的鸿沟是明显的,但普通人却和明星一样,无法掩埋自己留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

2009年英国传播记者协会奖:政治讽刺剧独占鳌头

2010-03-28. The Thick of It

2009年度的英国传播记者协会奖 (Broadcasting Press Guild Awards)揭晓了,和去年一样,BBC的节目占了绝大多数。BBC 的政治讽刺剧 The Thick of It (第3季)获得了最佳喜剧节目、最佳男演员、和最佳编剧奖3项奖。传播记者协会(BPG)的会员是那些为电视电台工作的记者们,所以对时事类的节目比较青睐, The Thick of It 大概会让许多时事记者都感到十分痛快,剧中男主角 Malcolm Tucker 的“充满创意的脏话”本身都成了一种娱乐。原班人马2009年拍摄了电影 In the Loop。《卫报》最近开始每周六推出一个专栏 Malcolm Tucker’s election briefing,这个虚构人物成了“专栏作家”,由获得今年最佳编剧奖之一的 Jesse Armstrong 执笔。

获得最佳单本剧奖的 Enid 是 BBC Four 的女性艺术家系列 Women We Loved 中的一集,最佳系列剧奖是 BBC 拍摄的伊拉克战争题材电视剧。

2010-03-28. Maxine Peake in Criminal Justice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 Maxine Peake 主演的两套电视剧 Criminal Justice (第2季)和 The Street (第2季)都是 BBC 近年来很拿手的5集一套的电视剧。Criminal Justice 采取每天1集(1小时)、连续5天播完的方式,因为时间比较充分,允许比较复杂的情节和人物,采用同样方式的还有BBC的 Five Days。The Street 采用是每集独立成篇的方式,有不同的主题,角色们是伦敦同一条街上的邻居,生活有时会出现交集。

(更多…)

《独立报》落入俄罗斯人手中

英国的全国性大报之一《独立报》今天终于转手了。独立报业媒体集团(INM)以1英镑的价格,把《独立报》和《星期日独立报》卖给了俄罗斯大亨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

近几年来,《独立报》是英国四份大报中经营最困难的一份,报纸销量与上一年同比,经常以超过10%的幅度下跌,网站访问量在大报中也敬陪末座,仅为排名第一的《卫报》的四分之一。换了主编、提高售价,各种招数都不管用。报社要关门了、报纸要被出售了、报纸要改成纯网络版了这样的谣传时常出现,母公司INM 去年用债权换股权的财务重组方式度过了一次危机,到现在终于撑不下了,而且不仅是1英镑就卖了这么简单,据行业刊物 Press Gazette 报道,INM还要倒贴给列别捷夫 925万英镑,以换取对方接手所有经营风险和责任。对于INM来说,这属于长痛不如短痛的动作,放弃一份常年亏损的报纸(《独立报》去年亏损1240万英镑),可以集中资源经营集团内其它仍然赢利的报刊。

《独立报》是全国性报纸中最年轻的一份,自1986年创刊以来,以“独立”--不象其它报刊那样有着固定的政治倾向--作为号召,创刊时即以醒目的口号“我们‘独立’,你呢?”(We Are, Are You?)吸引高端读者,历年来也不乏出名的编辑记者和高质量的报道。两年前《独立报》改版后的头版从内容到设计都独树一帜,经常成为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的谈论话题。然而问题也在于此,潜在的读者可能愿意在报摊欣赏一下头版,却不一定会掏钱去买。《独立报》始终没有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定位,其“独立”的风格意味着缺乏长期固定的读者群。在出售之后这份报纸将如何定位,还是一个谜。

列别捷夫原来曾是克格勃派驻伦敦的间谍,据他自己说,当时他每天的任务是研究英国报章,最后却爱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发了财之后,他不满足于在俄罗斯拥有自己的报纸,跑到伦敦来,买下了《伦敦晚报》(Evening Standard)。接手之后最大的动作,是把这份报纸变成免费派送,让销量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

列别捷夫在英国有着“开明商人”的形象,虽然有前苏联特工的背景,但是英国媒体却对他没有什么敌意,他在俄罗斯经营的《新报》(Novaya Gazeta)经常有反对政府的言论,还曾是2006年被刺的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Anna Politkovskaya) 的雇主,相信这都给他的形象加了不少分。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英国人对《独立报》转手给前克格勃特工所持的轻松、甚至期待的态度。这也许和报业的传统有关,英国报纸一向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报社的后台老板中,有给予主编完全自由的,也有喜欢干涉编辑方针的。但英国人似乎相信,不管后台老板是什么人,最终市场会决定报纸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编辑方针,而且在英国,并不缺乏敢于对老板说不的主编。

《独立报》转手之后,除了谁会是新任主编这一悬念外,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份报纸会不会步《伦敦晚报》后尘,变成一份免费报纸?目前列别捷夫集团的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含糊。

如果《独立报》真的成为免费报纸,将会对英国报纸生态造成冲击。免费报纸被人戏称为“电台报纸”,比喻其中的新闻如同电台新闻一般,几句话就得说完,以轻量型短平快报道为主。然而象《独立报》这样的报纸,以重量级深入报道见长。在维持报道深度和迎合读者阅读习惯之间能否协调,将会是一场风险颇高的尝试。

《泰晤士报》公布网站收费方案

2010-03-26. TimesPlus

一天1英镑,一周2英镑。大概就是这样。

收费将从今年6月份开始,《泰晤士报》已经邀请公众注册预览。

《泰晤士报》是英国大型综合类报纸中第一份开始实行网站收费的报纸,采用“收费限时流览” (Day Pass、Weekly Pass)方式。《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单独建设网站,同属收费范围内。不过今天的公布中,没有谈及每日免费流览数量以及和搜索引擎合作的具体细节。

《泰晤士报》网站 Times Online 在英国报纸网站中排名第5,二月份的日平均访问量是122万。以5%的访问者会成为付费访问者的比率估算,每月付费收入将为183万英镑,当然这是假定所有人都买一天1英镑的 Day Pass。

在《泰晤士报》之后,就将是新闻集团中《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了。

谷歌撤出中国的报道

2010-03-23. The Guardian

在英国报纸中,《卫报》是唯一把Google搜索撤出中国的新闻放在头版显著位置的报纸,驻北京记者安玲(Tania Branigan)除了文字报道外,还制作了这段新闻视频。

在《卫报》网站上,从英国时间星期一晚开始还作了“实时报道”--类似“文字直播”,跟踪事态的进展,从 Google 发表声明开始,到 Google.cn 转向到 Google.com.hk,以及网络上各种反应,新华社上中国官方的反应,Google 创办人 Sergey Brin 在《纽约时报》上的进一步解释,一直到今早6点左右。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