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议员津贴丑闻

BBC 新闻主持 Carrie Gracie 和工党的 Lord Foulkes 在电视采访中的交锋,显示出这场“议员津贴丑闻”的新闻已经到了闹剧化的阶段。独家刊登议员津贴详细资料的《每日电讯报》当然清楚,数字是枯燥的,只有把议员津贴上升到道德高度才能引起读者的震惊和愤怒。这一星期以来,《每日电讯报》采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滴透露的方式,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时,也有意无意地采取“道德化”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BBC的 Carrie Gracie 在采访中会说“议员们一方面要求民众勒紧裤腰带,一方面又挥霍纳税人金钱铺张享受”这样的话,指责议员们的贪得无厌。但是至少她意识到,如果BBC要从这样一个道德角度批判议员的话,那么如果拒绝公开自己的工资资料(同样也是纳税人的钱),不免显得虚伪。如此争执下去,早晚变成一场比谁挣得少,谁挣得少谁有理的闹剧。

《每日电讯报》坚持认为自己做法正确,是符合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的新闻调查。但是《每日电讯报》采取的做法,是自政府内阁成员开始,逐日刊登,把所有议员放在一个篮子里,每日举出一些吸引眼球的例子,印发公众的强烈反应,其结果是所有议员都被看成了贪婪的骗子,且不说有许多议员在津贴问题很干净,即使是被《每日电讯报》放在头版头条的“丑闻”,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第一天的“布朗付给他弟弟6000镑打扫费”的头条,就马上被指正手续正常并无疑点,布朗的弟媳在《卫报》上撰文说即使当他们把所有数字证据摆在《每日电讯报》面前时,对方还是视而不见。

这种先把耸人听闻的新闻捅出去,然后再慢慢补充或是更正不迟的做法,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个博客时代的风格。但是如果要真正揪出钻规则的空子借以假公济私的议员的话,《每日电讯报》完全可以深入调查个案,求证核实之后再重拳出击。现在的做法却是“一竿打倒一船人”,Carrie Gracie 不得不在电视上说出自己的工资(£92,000比普通议员的£64,766还高)可能觉得挺委屈,但有不少干净的议员同样觉得自己无辜被泼了脏水。

英国下议院一向有一种“私人俱乐部”的文化,议会独立的精神,在自我管理上,却变成了“独立王国”。议会多年来一直有机会改革,但却顽固地抗拒管理透明化。现在弄得如此狼狈,议员本身要负最大的责任,然而这一星期来的丑闻,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却造成了“下议院内无好人”的印象,由此动摇了民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任,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Carrie Gracie 是我喜欢的 BBC 新闻主持,她在中国当过英语教师,会说普通话,有中国研究的学位,是BBC 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的主持之一。她拍摄的纪录片《白马镇》(White Horse Village)记录了白马的居民镇在都市化中的得与失,曾获得 Peabody Award)

附:以下是我前两天写的有关英国下议院议员津贴丑闻的文章,已刊登在经济观察网

议员津贴丑闻冲击英国议会

从上周五开始,占据英国新闻头条的无疑是下议院议员的报销单丑闻。《每日电讯报》得到一份资料,内含近几年来议员们向下议院呈交的所有报销单扫描件。《每日电讯报》决定采取“挤牙膏”的方式,自首相布朗而下,一点点地刊登报销单资料,第一天是所有内阁大臣,然后是担任政府部门次长、秘书长的工党议员。星期一开始轮到反对党保守党的影子内阁成员。报销单公开出来,让议员们十分尴尬,因为其中有不少报销内容,虽然没有违反议会规章条文,但明显违反了诚信自律的原则。英国公众的反应则是震惊而愤怒。

纵容钻空子的津贴制度

事情的缘起是下议院的议员津贴制度。下议院646议员,每人都有自己的选区,包括首相布朗--他的选区在苏格兰。每位议员一般花一半时间在自己选区办公,另一半时间在伦敦参加议会事务。议员一般工作时间很长,不可能每天在伦敦和选区之间通勤,于是议会允许每个议员有两个住所,一个是“主住所”,另一个是“第二住所”。议员在“第二住所”上的花费,从租金、按揭月付、家具、装修、园艺、食品等都可以向议会报销。

这种津贴制度,在表面上看还算合理。问题是长期以来,这项津贴一直被议员们当作自己的“工资补贴”。而议会管理当局不仅不严查报销要求是否合理,还暗中鼓励议员多报销。

形成这种风气的原因之一是议员年薪偏低。英国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的每位议员年薪约为6万3千英镑,与大致同等的专业人士,比如校长、总警司等相比,可以说偏低了。但是给议员涨工资,是比较敏感的事情,不容易通过。所以这种议员津贴制度,实际是变相给议员加工资。不仅选区在伦敦,原则上不需要“第二住所”的议员可以申报,而且指定哪个是“第二住所”可以随时变动,议员可以轮换“第二住所”,让议会出钱为自己的两个住所付按揭搞装修。同时议员在以后出售“第二住所”时,还可以在印花税和资本利得税上获得优惠。

平心而论,这点津贴的数额有限,每年有2万4千英镑的封顶。这也是一些议员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许多议员并没有报销到封顶数额。但是一旦把几年的报销单罗列出来,必然能找到一些不合理、说不过去的报销要求,更别说有些明显是在钻制度的空子。被《每日电讯报》“揪”出来的议员们,许多都申辩说自己没有违反制度条文。话虽如此,但选民们对于身为选民代表的议员们的期待,是他们至少能做到尊重制度所体现的精神,而不是钻制度的空子给自己捞好处。

拒绝改革 被媒体示众

事情落到这个地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下议院议员们拒绝改革,抱着过时的津贴制度不放。

历史上,英国下议院是在和皇室的不断争夺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议会内部管理自有一套、既不听命于政府、长期以来也拒绝公众和媒体对其内部管理进行监督。其实对于议员津贴制度,早就有不少意见,但是议员的年薪和津贴制度,是由议员自己投票决定的,议员之间没共识就解决不了。有些议员坚持“传统”,对于“改革”十分抵触。虽然近年来在议员津贴制度上已经做了一些改革,但其透明程度,显然远远达不到公众的要求。

在议会管理独立性的保护下,政府和公众对此无可奈何。但是布莱尔当政期间通过的《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让事件出现了转机。根据《信息自由法案》,媒体和普通民众都可以向政府和公共部门申请了解部门运作信息。下议院议员们曾试图让下议院免受《信息自由法案》管束,没有成功。然后在几次拉锯之后,终于同意公布议员津贴报销资料。《每日电讯报》刊登的这份资料,其实将在今年夏天由议会当局自行公布,当然公布时会隐藏不少议员的私人资料,不会象现在这么尴尬。

影响公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心

《每日电讯报》的资料从何而来,报社自然守口如瓶。谣言是报纸花了30万英镑买下了一份这份从下议院负责津贴的管理办公室偷出来的资料。《每日电讯报》坚称自己的行为符合“公众利益”,大部份人也认同公众对议员如何领到津贴有知情权。但这种一点一滴泄露原始报销单,却没有同时给议员回复申辩的机会,也确实容易造成错误理解、误导公众、以及追求最刺激新闻等负面效果。

虽然大部份议员在津贴问题上还算干净,部份被《每日电讯报》“揪”出来的议员原意出面为自己辩解,最终只有少数议员是真正地不择手段为自己捞钱。但是公众的印象,却是所有议员都是贪婪的骗子,影响了公众对议会民主制度的信心。长远来说,这将会减弱年轻一代从政的热情。但是一个成熟的民主政体,光有制度是不行的,还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操作。

下议院议员津贴制度,不过是冰山一角,《每日电讯报》以津贴丑闻吸引了公众的视线,掩盖了比津贴更重要的问题。下议院每位议员每年还可以申报办公费用、通讯费用、交通费用和助手工资等费用,有些议员还同时有第二份工作,这些都需要透明化。

英国议会现在需要做的,是立刻全面公布所有议员过去几年的报销记录,同时尽快推出议会管理改革方案,把议会运作和议员的各种利益充分透明化。英国为世界贡献了议会政治制度,英国人常常为此而感到自豪。但在目前的四面楚歌中,英国议会恐怕只有抛弃一些“传统”,才能在英国公众心中重新树立威信。

6 Comments

  1. […] 星期五(5月15日)已是议员津贴丑闻的第8天,危机越来越深,终于有议员辞去职务--但不是辞去议员资格,在星期四晚上BBC One 的《答问时间》(Question Time),一向形象不错的工党议员 Margaret Beckett 和深受尊敬的自由民主议员 Menzie Campbell 在回答问题时都被现场听众报以嘘声,下议院一片愁云惨雾,议员人心惶惶。《卫报》和《泰晤士报》的头版照片的选择异曲同工,都是阴云中的英国议会大厦,《卫报》用的是一幅照片,标题 House of ill reput;《泰晤士报》用的是莫奈的画--那是伦敦还被称为“雾都”时画的议会大厦,标题 Parliament’s darkest day。而免费报纸 Metro 的头版头条更干脆:Chambers of horrors。 […]

  2. […] 自从《每日电讯报》从5月8日开始逐日公布议员津贴报销账单开始,津贴丑闻已经到了第12天,充斥了新闻空间。每天出现的新一轮曝光,让议员们胆寒,让选民们激动和愤怒。有人说要议员们坐牢,有人说要议员们立刻辞去议席,反对党保守党领袖要求立刻举行大选。选民对议员们的怀疑与鄙视,甚至影响到了对议会民主制的信任,丑闻有可能上升为宪政危机。处于恐慌之中的议员们,则把愤懑之情转嫁到议长身上,指责他没有全力推动议会管理改革,没有为议员们赢得选民信任。在议员的再三“逼宫”之下,马汀只有黯然下台。 […]

  3. […] 自从《每日电讯报》从5月8日开始逐日公布议员津贴报销账单开始,津贴丑闻已经到了第12天,充斥了新闻空间。每天出现的新一轮曝光,让议员们胆寒,让选民们激动和愤怒。有人说要议员们坐牢,有人说要议员们立刻辞去议席,反对党保守党领袖要求立刻举行大选。选民对议员们的怀疑与鄙视,甚至影响到了对议会民主制的信任,丑闻有可能上升为宪政危机。处于恐慌之中的议员们,则把愤懑之情转嫁到议长身上,指责他没有全力推动议会管理改革,没有为议员们赢得选民信任。在议员的再三“逼宫”之下,马汀只有黯然下台。 […]

  4. […] 星期五(5月15日)已是议员津贴丑闻的第8天,危机越来越深,终于有议员辞去职务--但不是辞去议员资格,在星期四晚上BBC One 的《答问时间》(Question Time),一向形象不错的工党议员 Margaret Beckett 和深受尊敬的自由民主议员 Menzie Campbell 在回答问题时都被现场听众报以嘘声,下议院一片愁云惨雾,议员人心惶惶。《卫报》和《泰晤士报》的头版照片的选择异曲同工,都是阴云中的英国议会大厦,《卫报》用的是一幅照片,标题 House of ill reput;《泰晤士报》用的是莫奈的画--那是伦敦还被称为“雾都”时画的议会大厦,标题 Parliament’s darkest day。而免费报纸 Metro 的头版头条更干脆:Chambers of horrors。 […]

  5. […] 经济观察网 上个月当议员津贴丑闻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BBC 的新闻主持凯丽·格雷西尔(Carrie Gracie)在采访工党上议院议员弗克斯男爵(Lord Foulkes)时,被弗克斯反问:“你的工资是多少?从电视执照费中要花多少钱付你的工资?”当时就有不少人预测,在议员津贴丑闻曝光之后,下一个就轮要到 BBC 了。 […]

  6. […] 当然《每日电讯报》不会用销量提升作为花钱买下从议会偷出的资料的理由,他们的理由是“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说自公开津贴丑闻以来,议员们已经退回50万英镑多的报销款,让议会变得更为清廉。但是我认同《卫报》政治编辑Michael White的看法,《每日电讯报》在处理此案上,不能不让人怀疑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偏见,并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比如头三天集中攻击工党议员,而且第一天攻击首相布朗“雇佣自己的弟弟当钟点工”,忽略布朗方面提供的回应证据,仍以大字标题看出,最后报纸不得不收回指控。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