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雷曼兄弟最后的日子

2008年9月14日星期天晚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这家拥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轰然倒下,普遍被看作是2008年金融海啸的转折点,这一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冻结,威胁到整个西方经济体系的稳定,各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拯救,投入巨额纳税人的金钱,用来稳定银行体系。

2009-09-09 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

在雷曼兄弟倒闭一周年之际,BBC根据公开的资料和当事人的记录,同时制作了电视剧《雷曼兄弟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Lehman Brothers)和广播剧《雷曼之死》(The Day That Lehman Died),两部作品所再现的,都是2008年9月12日到14日的这个周末,在纽约美联储大厦和雷曼兄弟总部发生的剧变。

9月12日星期五,美国财政部长Hank Paulson召集华尔街十几家投资银行的老总开会,商讨雷曼兄弟的命运,Paulson 指出除非能在星期一股市开市前为雷曼兄弟找到买家,否则就只有倒闭这一条路,但是美国政府不会为任何人收购雷曼兄弟出资担保。

这些被称为“宇宙之主”(masters of the universe)的老总们,在评估雷曼兄弟的资产过程中,意识到不仅他们救不了雷曼兄弟,下一个崩溃的,可能正是他们自己的帝国。会议中途美林(Merrill Lynch)的CEO John Thain悄悄地完成了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收购谈判,保住了自己的银行。

在失去了被美国银行收购的可能之后,雷曼兄弟的唯一救星只剩下英国的巴克利银行(Barclays)。但在14日星期天早晨,在与英国方面通了电话之后,Hank Paulson宣布,巴克利不会在没有政府担保的前提下收购雷曼兄弟,在英国和美国政府都不愿意介入的情况下,雷曼兄弟终于在14日晚发出了破产保护申请。

这部电视剧采用一批英美的成名演员演出从Hank Paulson到雷曼兄弟CEO Dick Fuld等真实人物,演员的出色演出和剧本的简洁明快,让这部电视剧摆脱了“事件重演”式的纪录片印象,而兼有法庭戏的唇枪舌剑和阴谋片的疑云重重。剧中的虚构人物,却仿佛是专为向观众解释背景而设置,反而显得多余。

不过让人稍感意外的,这部BBC拍摄的电视剧,却没有出现一个英国角色,尽管巴克利银行最后退出收购,被一些人看作是英国的金融监管局(FSA)阻挠所致。但是在另一部同时播出的BBC纪录片《摧毁世界的银行》(The Bank That Bust the World)中,英国财相达林(Alistair Darling)和FSA发言人都表示,是巴克利对收购条件不满意,自动退出。

确实,虽然去年9月的这3天具有高度的戏剧性,但不应该把雷曼兄弟的倒闭,归结为某一个环节的失误、或者是某一个角色的失策。当时的雷曼兄弟,大厦将倾,已经到了除了政府,谁也救不了的地步。Hank Paulson 一开始就亮出底线:美国政府不可能担保莱曼兄弟的债务;如果要求英国政府为一家美国投资银行提供担保,更是不现实。美国银行退出收购,转而买下美林,正是出于对雷曼兄弟资产状况无法挽回的评估,而巴克利显然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事实上,雷曼兄弟倒闭后,巴克利仅用不到15亿美元就买下了其在美国的核心资产,做了一笔相当合算的买卖。

作为电视剧,为制造效果和吸引观众,编剧试图把雷曼兄弟的倒闭诠释成CEO Dick Fuld的个人悲剧。电视剧的最后,一向狂妄自负的Dick Fuld终于接受回天无力的现实,蜷坐在办公室一角的地板上落泪。但是这时候我想起的,却是石川哲也在《我是怎么造成信贷紧缩的》(How I Caused the Credit Crunch)中的一句话:“真正的牺牲品不是我,而是那些没有参与这场豪赌,却无谓遭殃的普通人。”

One Comment

  1. […] Andrew Ross Sorkin 的 Too Big To Fail 就是以2008年3月这场会议为起点,跟踪这场金融海啸中的各种重要角色:雷曼兄弟高管、华尔街银行家、对冲基金经理、美国财务部,还包括涉入其中的英国和韩国政府和银行,直到9月14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及其余波。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