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5月, 2007:

Daily Quote: collective jaw

Nick Roddick described the reaction of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winning Palme d’Or in Guardian:

The film world’s collective jaw may have dropped on Sunday night when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 a Romanian film about abortion with no stars and costing under half a million pounds – walked off with the Palme d’Or in Cannes.

如果翻译成中文:大约是“全世界的电影人都在满地找眼镜”。

BBC Newsnight Review 的三位嘉宾的预测也错了,但还不算太离谱。《潜水钟与蝴蝶》得了最佳导演奖。

金棕榈奖热门:《潜水钟与蝴蝶》

今天BBC Newsnight Review 照例搬到戛纳海滩,主持Kirsty Walker,和三位嘉宾Mark Kermode、Julie Myerson、John Harris 讨论了大部份的参赛电影,三人都十分推崇法国片《潜水钟与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导演 Julian Schnabel),一致认为此片应该得金棕榈奖。《潜水钟与蝴蝶》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来历十分神奇。作者 Jean-Dominique Bauby 是法国版Elle主编,事业如日中天时忽然中风全身瘫痪,只能以控制左眼皮的开合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让人记录写下这本书。出版后评价甚高,是前两年的畅销书,作者已经去世。《卫报》的Peter Bradshaw 写道:…it is rare to hear not just sniffles in a cinema auditorium, but out-and-out crying. I made my own contribution to this.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另一部金棕榈奖竞争者是罗马尼亚影片《四月,三星期,两天》(4 Luni, 3 Saptamini Si 2 Zile 导演 Cristian Mungiu)。但是三人一致认为得奖的应该是《潜水钟与蝴蝶》,认为其成就对得起原著,大有如果此片不得奖,将有损戛纳电影节声誉的地步。

放映师的最后一场电影

三月底的一天我去爱丁堡 Filmhouse 电影院看 Days of Glory。映前照例有一段广告和预告片,等这些通通完毕,应该是电影正式开始的时候,影院中电灯忽然又亮了起来。一队人走进来,站在一侧的走廊上。正疑惑中,见到有人走上舞台--Cinema 1 的大厅是那种老式的还带着半个舞台的放映厅,向观众宣布,今天是 Filmhouse 一位服务多年的老放映师退休前的最后一天,他这是带着电影院的员工来向老放映师致谢的,希望电影院里的观众和他们一起给老放映师一次掌声。观众自然热烈响应,回头看到在从来很少注意的放映窗口一个身影向观众们挥手。

放映师的形象,在《天堂影院》(Cinema Paradiso)之后,有了一层浪漫的光环。看到老放映师留给他视为儿子的托托的那卷拷贝,很少人不为之动容的。所以虽然谈不上旷世杰作,还是在《卫报》上被观众评委最喜欢的外语片。中国的《电影往事》也是讲的电影放映员的生活。 但在现实中,可以想像,放映员其实是份很枯燥的工作,片子不管好坏,也得一遍又一遍地放。有一点点的错误,马上就会被所有观众发觉。放映师,应该是有责任心细心又耐心的人才能做吧。

这种温馨的场面,很适合出现在 Filmhouse 这样有传统的小电影院里。我在爱丁堡看电影的日子,是从 Filmhouse 开始,以后大部份都在这里度过,想来不少时候,都是这个老放映师站在胶片背后。很高兴让我赶上了这个场面。

Meurtrières (2006)/The Murderers (2006)

Meurtrières (2006)
导演:Patrick Grandperret
主演:Hande Kodja (Nina) Céline Sallette (Lizzy)

Meurtrières (2006)

我的一句话的总结是 Teenage Thelma & Louise on Holiday。两个年轻漂亮的少女 Nina 和Lizzy 趁夜逃离精神病院,在阳光明媚的度假胜地波尔多瞎逛,走路、搭车、拌嘴、游泳、调情、聊天、晒太阳、发白日梦,一切好像都是夏天度假的必做之事。挡不住的青春和无知无畏,做一切事情都是一时兴起,包括最后杀人--我不打算透露剧情,但是片名大字已经告诉你结局,而且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就已是浑身是血。

(更多…)

苏格兰的第一个SNP政府

Alex Salmond 已经成为苏格兰议会少数派政府(minority government)的首相。执政的诱惑太强烈了,换了谁都不可能拒绝,即使少数派政府意味着每一项政府提出的议案,都必须在反对党那边得到妥协才有可能获得通过。所以毫不奇怪地,Salmond在就职演讲上说地都是“团结”、“共识”,而不是高喊“独立”口号

Alex Salmond 成功地把苏格兰国民党 (SNP)从游击队改造成正规军--成功到选民认为“应该给他们一次机会”地程度。现在是证明 SNP 也能打仗地时候了。

错字连篇

《卫报》(The Guardian)的报纸版面设计我认为是英国报纸中最好的,然而,错字也不少。出版时间紧迫,也许出错难免,但是如果评论版头版的题头位置出现明显的错误,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

The Guardian

布莱尔担任世界银行行长?

最早看到这个说法是在前几周的《卫报》上,我当是个玩笑。当时Wolfowitz丑闻刚被重新炒热,在一篇应该是Larry Elliot写的分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状况的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这两个机构应该放弃过去一贯的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当,IMF主席由欧洲人提名的默契。新任世界银行行长可以仍由美国人提名一个美国人信得过,但国籍不限的人选--布莱尔如何?

如果没有国籍这一限制,布莱尔还真是很适当人选。布莱尔虽然从首相位置退下来,但其政治热情未减,继续在国际舞台显示身手应该正和他的愿望。

我原来以为这都是英国媒体的想像,但今天Channel 4 News驻华盛顿记者报道说这个说法还真的在华盛顿圈子里流传。不过我相信障碍还是太大了。

双语城市

租房中介经常会在待租房屋门口树块牌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双语版本。猜猜是哪国语言?

2007-05-08rentsign1s.jpg

2007-05-08rentsign2s.jpg

咬文嚼字

我在找有关汉语学习的网站资料时,见过一个很有趣的网站叫 Signese 。作者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英国人,搜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汉字。有些我们视而不见的路标、招贴、涂鸦的可爱或好笑之处,那些学习汉语反而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汉字本身的优美和汉语的含糊简约和多重语义也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受此启发,我想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有趣的文字、图片、标志摘录下来,主题不限。欢迎加入,可以把你的照片发到 newlight at Gmail.com。标题就叫“咬文嚼字”吧。

新书《先富起来》Getting Rich First

Getting Rich First: Life in a Changing China这部刚出版的新书叫《先富起来:生活在骤变中的中国》(Getting Rich First: Life in a Changing China)。作者 Duncan Hewitt 年轻时候在爱丁堡大学开始学中文-爱丁堡大学有很强的东亚研究传统和师资。曾经去北京学汉语,在香港生活过,后来在90年代后期当上BBC驻北京、然后是驻上海记者。现在居住在上海,大概是成为自由职业者了。BBC Radio 4 上个星期 Book of the Week 节目对这部书做了五天的节选连载。

Duncan Hewitt 作为记者,有机会接触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对近年来的各种社会现象了解颇多,观察细致,文笔也相当生动。《先富起来》描述了骤变中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社会现象,比如城市发展对北京的胡同和其它城市旧建筑的破坏、新兴城市(深圳)的急速扩张、从福利住房到商品房的快速转变、教育与留学--采访了宁波诺丁汉、年轻人对婚姻与性的开放观点、流行文化、还有城市中的民工和性产业、宗教与社会道德等等。难得 Duncan Hewitt 既有在中国生活多年对国情民风的深入了解,又有从外部观察的抽离视点。他的结论是中国面临的难题是需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之间做好平衡。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