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媒体与网络

百年BBC:寻找过去,保护未来

今年是BBC开播100周年。它的第一个节目在1922年11月14日下午6点播出,是一段广播新闻和天气预报,报道了新任保守党首相的讲话。当时保守党内部各派别矛盾纷争十分严重,新首相勉强维持着党内团结,所以有人开玩笑说,BBC都100岁了,今天的英国政治局面似乎和那时候没什么两样。

(更多…)

聚光灯下的天才少女

Emma Raducanu夺得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后发的推文

英国18岁的女子网球选手艾玛·拉杜卡努(Emma Raducanu)在夺得美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后,在美国停留了一个星期才回到英国。在这一个星期内,拉杜卡努身在大洋彼岸,却一夜间成为英国的新闻人物,人们对体育与社会的各种焦虑和期望,都纷纷投射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身上。

(更多…)

BBC戴安娜采访风波

1995年Martin Bashir对戴安娜的采访曾引起轰动

最近BBC因为1995年戴安娜电视采访风波, 再次遭受猛烈抨击。

事源BBC请退休法官Lord Dyson对当年的采访和之后的BBC内部调查过程进行审查,结论是当年Martin Bashir采取了“欺骗”手段得到采访戴安娜的机会,而且事发之后BBC高层在内部调查中试图“掩盖真相”。这结论一出,BBC自然遭遇一片讨伐。

(更多…)

女性广播先驱的精彩人生

Hilda Matheson,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收藏,摄影Howard Coster

Hilda Matheson,伦敦国家肖像美术馆收藏,摄影Howard Coster

在之前一期中谈到的爱上安格尔西侯爵女儿的年轻画家瑞克斯·惠斯勒(Rex Whistler),是1930年代伦敦艺术界的活跃人物。在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引入一股自由开放之风,涌现出一批新兴艺术家,与热爱新鲜事物的贵族世家弟子们交往频密,常有放浪形骸的惊人之举,成为社交娱乐新闻中的宠儿,被称之为“年少光彩之辈”(bright young things),惠斯勒就是其中的一员。

前几天在读有关“年少光彩之辈”的文章时,看到一个名字:薇妲·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想起我在有关BBC历史的《新噪音》(This New Noise)一书中看到过这个名字。萨克维尔-韦斯特是一名贵族出身的作家、诗人、园艺家,不过我发现更有意思的是她的情人希尔达·马瑟森(Hilda Matheson)的故事,因为马瑟森不仅有多姿多彩的人生,还是一位广播事业的先驱。

(更多…)

#wearehere

#wearehere

#wearehere

#wearehere

#wearehere

7月1日早晨,英国社交媒体开始有人上传照片和视频,内容大致是说自己上班路上在火车站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身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灰黄色的军服,站着坐着,或是列队行走,神色严肃。当有人走近他们,目光交织,或是试图和他们说话时,这些年轻人并不出声,而是递出一张卡片。卡片上印着一个名字、军衔、所属部队,然后是“1916年月1日战死在索姆河”,战死时的年纪。

在卡片的最下方,还印着 #wearehere 字样。到下午时,推特上的 #wearehere 越来越多,显然这些“士兵”出现在了英国各地。许多人都拿到了类似的卡片,每张卡片上是不同的阵亡者的名字,在后来出现的视频中,还能看到这些“士兵”聚在一起,配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曲调高唱“We are here because we are here”。

(更多…)

BBC的诞生、挑战与未来

《经济观察报·书评·BBC与英国政府的“战争”》

BBC在伦敦市中心的总部大楼叫“新传播大楼”(New Broadcasting House),这座U字形建筑的底部和左臂是当今流行的玻璃幕墙结构,它的右臂却是一座二十世纪初装饰派风格(Art Deco)大楼,浅色石墙线条简约,庄重却无压迫感。这座建于1930年代的楼房才是真正的“传播大楼”,从1932年起BBC就在这里制作播出广播节目。BBC总部是可以让公众参观的,如果参加BBC游览团,讲解员一定会带你到传播大楼大堂,那里有一座2米多高的雕塑“播种者”,一个裸着上身的强壮男子站在田野中,左手扶着腰间的袋子,右手伸入其中,眼睛看着远方,准备播撒种子。

2015-09-15.BBCTour

Broadcast House 大堂中的“播种者”雕塑。

这座英国雕塑家埃里克•吉尔(Eric Gill)的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在BBC总部大堂呢?原来“传播”(broadcast)一词过去就是“播种”的意思。播种时要将种子撒得远远的,日后才能获得丰收,这正符合BBC第一任总裁约翰•里斯(John Reith)对BBC使命的期待:借助电波,向更多的人们传播美德。在大堂墙上,你还能看到“祈祷洒下的种子能结出硕果”这样的句子。1922年BBC成立时,许多人还不太清楚“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中的“广播”到底意味着什么,倒是中文翻译将这个词的原意和新赋予的含义传神地联系了起来:这是一个向广大听众传播信息的工具。

里斯刚上任时,加上他自己BBC一共只有四名工作人员。今天BBC已有超过2万名员工,其中超过5千名是新闻工作者。BBC是英国最大的传播机构,全球知名品牌,英国“软实力”的体现之一。然而在90多年的历史上,BBC曾遭遇各种危险和挑战,争议与危机不断。今天BBC已是英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问一下他们对BBC的看法,则从拥护爱戴到厌恶仇恨都有。今年英国大选保守党上台,负责主持2017年BBC将宪章重修(charter review)的新任文化大臣本人却对BBC资金来源有预设立场,曾公开反对征收电视执照费。与此同时,BBC的经费在过去五年已实际下降16%,还必须面对来自卫星电视、网络、手机的新挑战。这个机构将走向何处,一切似乎都很不确定。

书名:《新噪音》(This New Noise) 作者: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出版社: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书名:《新噪音》(This New Noise)
作者: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
出版社: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在这样的气氛中,夏洛特•希金斯(Charlotte Higgins)的新书《新噪音》(This New Nosie)出版了。希金斯是英国《卫报》艺术版的首席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她介绍说在2013年,主编艾伦•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让她暂停手上的工作,认真花功夫对BBC做一番全面的研究,然后为报纸写一系列长篇报道。当时的BBC士气十分低落,就在一年前,刚刚上任54天的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George Entwistle)因为BBC新闻专题节目在报道名人性骚扰案上的失误而辞职。新任总裁托尼•霍尔(Tony Hall)上任后不久,就不得不宣布中止拖延已久的BBC数字媒体项目(DMI),损失近1亿英镑。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97):无处可藏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爱德华·斯诺登的选择

书名:《无处可藏》(No Place To Hide) 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 出版社:Hamish Hamilton (企鹅集团旗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书名:《无处可藏》(No Place To Hide)
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
出版社:Hamish Hamilton (企鹅集团旗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我还记得去年6月在英国《卫报》上看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直接从电话公司、网络供应商和大型网站那里大规模收取用户资料和通讯记录这一独家新闻时的震惊心情。当然过去许多人怀疑美国政府在暗中监控网络通讯,但是规模如此之大、覆盖面如此之广、与私营企业之间秘密合作如此深入,还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相像。另一方面,这一系列报道中披露的文件,显然属于高度机密,其来源很让人好奇。那些日子《卫报》每天都在头版刊登独家报道,每一篇都是重磅炸弹。接着更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泄密人、前中央情报局雇员爱德华•斯诺顿(Edward Snowdon)主动露面公布了自己身份,并阐述自己此举的动机。斯诺顿本人立刻成了国际新闻,“斯诺顿档案”所披露的美国政府机构大规模收集通讯资料的行为,引发了各界对政府权力、司法监督、民众隐私等议题的激烈辩论,其影响至今尚未消退。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95):大片经济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大片经济”会成为一种模式吗

书名:《大片经济》(Blockbusters) 作者:阿妮塔•艾尔伯斯(Anita Elberse) 出版社:Faber & Faber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书名:《大片经济》(Blockbusters)
作者:阿妮塔•艾尔伯斯(Anita Elberse)
出版社:Faber & Faber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在今年的欧洲冠军杯决赛中,皇家马德里队在加时赛中连进两球,战胜马德里竞技队获得冠军。这两支球队是同城对手,但在规模上却天差地别,皇家马德里多年来一直是欧洲最富有的球队,以高价买入明星球员闻名,去年以1亿欧元的创纪录转会费买下了威尔士前卫加雷思•贝尔(Gareth Bale)。而在马德里竞技队去年买入的球员中,转会费最高的是土耳其中场阿达•图兰(Arda Turan),花了1千2百万欧元。

在球迷眼中,这两支都是顶尖的球队,但是在有些经营者眼中,只有皇家马德里才算得上“成功”。投入巨资、买下最贵的超级明星、建起最大球场、卖出最多球衣,这样的模式,在新书《大片经济》(Blockbusters)中,才是拥有“未来”的商业模式。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63):《布谷鸟鸣》的书外好戏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罗琳匿名写推理小说

上个周末去市中心的书店逛了一下,一进门就看到正对大门最显眼的小桌上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大字写着“谜团解开了……”,桌上摆着是小说《布谷鸟鸣》(The Cuckoo’s Calling),封面上作者署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Robert Galbraith)。当然现在谁都知道,这个颇为阳刚的苏格兰名字,其实是JK•罗琳的化名。

谜团被解开的过程,也像推理小说一般,是最近英国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曝光罗琳化名的,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而他们的线索,来自社交网络,一个午夜时分陌生人发来的神秘信息。

(更多…)

英国出版动态(56):互联网的骨架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松鼠在啃你的互联网

书名:《管线》 (Tubes)
作者:安德鲁•布卢姆 (Andrew Blum)
出版社:企鹅
出版时间:平装本2013年3月出版

网络上时有“一句话证明你……”的游戏,上次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是“一句话证明你上网够早”,不少人举的例子是当年玩的纯文字网络游戏,或是“猫”(调制解调器)拨号的声音等等。我想起的一个例子,是当年在香港读书时,香港教育科研网出口美国的网络端口从128kbps升级到256kbps后的狂喜。现在这个速度只是普通家庭上网速度的一个零头,当年可是让人觉得是光速了。

(更多…)

 
Real Time Web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