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 Rotating Header Image

4月, 2009:

Northanger Abbey (1986) (2007)

Northanger Abbey (1986)

先看了ITV 2007年的《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然后才看BBC 1986年的版本,发现把这两个相差21年的版本放在一起看,还能看出改编年代的许多文化特征。两个版本有许多共同之处,就连两位女主角,1986版的 Katharine Schlesinger 和 2007年的Felicity Jones,长得都有几分相像。Schlesinger 的 Catherine 更成熟些,而且她的一头卷发让她显得更有异国风情一些。

Northanger Abbey (2007)

两个版本在剧情安排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在直线叙事中插入了女主角的梦境,1986年版侧重女主角把外部世界想像成哥特小说,2007年版则更多地挖掘了性觉醒和被压抑的情欲,把对未知的恐惧和兴奋交织在一起。这当然是2007年版编剧 Andrew Davies 在往剧情中加料了。在1986年版和简•奥斯汀的小说原著中,女主角 Catherine 读的小说是 Rodolpho,说的是小说女主角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成功战胜了恶魔,还属于青春期女性成长的经历,这和 Catherine 初见世面的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但是 Andrew Davies 却让她从故事中间开始阅读色情小说 The Monk,于是女主角Catherine 的梦境和想像顺理成章地更接近于情窦初开的性幻想。

(更多…)

亚历山娜·托尔斯泰 (Alexandra Tolstoy)

在BBC上看到一个旅行节目 Horse people with Alexandra Tolstoy,主持人 Alexandra Tolstoy 到世界各国与那些仍然生活在马背上的部落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了解他们独特的生活状况(共三集,今晚是在西班牙,还有两集在西伯利亚和美国蒙大拿)。Alexandra Tolstoy 说着一口posh 的南英格兰口音,但是脸部轮廓却有着明显的俄罗斯美女的特征。

她的姓 Tolstoy 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托尔斯泰。她是尼古拉•托尔斯泰伯爵(Count Nikolai Tolstoy)的女儿,属于托尔斯泰家族成员,但并不是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直接后裔,Wikipedia 上说这两支分别是17-18世纪托尔斯泰两兄弟的后代。

她祖上的这一支,因为被封了伯爵称号,在1920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后,被迫流亡英国。我在复活节假期看了Stephen Poliakoff 的电视剧 The Lost Prince,其中就略有涉及这段历史。剧中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曾表示愿意接纳被罢黜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流亡英国,后来又担心此举造成英国公众不满,弄得自身难报,急欲撤销邀请,在沙皇全家被杀后,乔治五世非常震惊和负疚。剧中没有提到的是,一战过后,英国确实接纳了不少流亡的俄罗斯贵族。德米特里•托尔斯泰伯爵(Count Dimitri Tolstoy)就是其中之一,于1920年逃到英国,后来成为御用大律师(QC)。他的儿子尼古拉•托尔斯泰伯爵(Count Nikolai Tolstoy)在英国出生长大,接受良好教育,成为历史学家,出过不少著作,90年代曾与艾丁顿男爵(Lord Aldington)就后者是否在二战中参与战争犯罪一事打过漫长的官司。

亚历山娜•托尔斯泰是尼古拉的女儿,曾在爱丁堡大学获得了俄罗斯研究的硕士学位。她后来曾在《苏格兰人报》上写文章回忆在爱丁堡的学习生涯,称爱丁堡是“放松而且容易交朋友”的地方。她在毕业后放弃了投行的毕业生计划,转而投入旅行生涯。1999年25岁的她与其他三个女性同伴一起骑马骑骆驼由西向东,从土库曼斯坦到西安,花了8个月时间,走完了丝绸之路,行程8千公里。虽然此行受到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支持,但所有的行程准备和花费(超过8万英镑)都是这四个姑娘自己筹措。这里有一篇翻译过来的介绍文章(没有出处),还有这篇博客是讲述作者张敏是怎么从这几个英国姑娘手中买下她们的骆驼的。

在此行之后,她就开始全力从事和旅行有关的工作了。

《生活》(Life)杂志照片存档

Time apr20 Life ad

在《时代》杂志上看到一幅广告,宣传原《生活》(Life)杂志的照片存档中的复制件可以从网上购买。去年拥有《生活》杂志存档的“时代”公司(Time Inc.)和Google签署协议,把存档中照片逐渐放到网上,估计共有1千万幅。现在开始提供复制件出售,看来是生财的手段之一。虽然《时代》的广告中指向 art.com 网站,但在 Google 上每幅照片的“购买镶框图片”的链接却是指向qoop.com网站。

Google 上《生活》杂志的照片存档看上去已经增加了不少。我发现许多照片的注释不够,时间地点人物等往往语焉不详。也许Google和《时代》杂志应该开放访问者自行加注的方式,也许可以开发许多新的信息。

以下几张有关中国的照片,都是抗战期间摄影师 Carl Mydans 1941 年 2 月摄于重庆。我觉得照片背后的故事其实很多,很有兴趣了解。

Life photo Zhou Enlai 1941

周恩来

Life photo Chiang Kai-Shek 1941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一起吃饭

Life photo Chungking 1941

防空指挥中心

Life photo Chungking 1941

防空装备,警报器?

如何抢救国宝

几个星期前去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发现门前悬挂的有关保留提香名画的条幅上,已经加上了“已成为国家收藏”(Acquired for the Nation)的字样。美术馆内,两幅提香名画《戴安娜与阿特泰恩》(Diana and Actaeon)和《戴安娜与卡利斯托》(Diana and Callisto)已经从伦敦运回。馆内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向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解名画,不过让孩子更惊奇的似乎是名画价格。当让他们猜猜这幅《戴安娜与阿克泰恩》的价格时,“1百万!2百万!!”孩子们激动地说,当工作人员揭开谜底“5千万!”的时候,孩子们似乎都对这个天文数字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把这两幅提香名画称为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的“国宝”并不过分,美术馆馆长 John Leighton 把它们比作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和佛罗伦萨乌菲兹的波提切利名画。不过5千万英镑一幅的标价确实让人咋舌。在这场保留国宝的动员中,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和英国国家美术馆分别动用了自己的资源,并且大造声势,获得各方支持,特别是几个艺术基金会的支持,最后才是说服苏格兰政府出资填补空缺。从这5千万英镑的构成中(《苏格兰人报》的报道),可以看出英国为这种“拯救国宝”活动提供的社会架构。

(更多…)

爱丁堡 2009年4月11日

2009年4月11日的爱丁堡

2009-04-11edinburgh1024

Madame Bovary (2000)

澳大利亚演员 Frances O’Connor (她其实在英国出生,但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在1999年主演了 Mansfield Park 之后,2000年又主演了BBC拍摄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这部电视剧有3小时长,据说其中有“露骨的性爱场面”,可是我昨天在 Yesterday 频道(原来的 UKTV History)看到这部电视剧时,大约是因为在白天播出,已经把少儿不宜的内容删去。也许是这些被删的场面造成的情节中断,但我觉得更因为是因为选角问题,这个版本的改变不是很成功。

Madame Bovary (2000)

《包法利夫人》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的同名小说改编,BBC的这个版本故事地点依然设在法国,完全是英语对白。主角包法利夫人是个性格复杂的角色,在农庄长大、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嫁了个乡村医生、追求爱情的性爱的刺激、向往奢华的都市、渴望以巴黎为代表的都市带来的自由和新鲜感、自私、沉溺享乐却又天真执着、会施展魅力却又盲目相信爱情,可以有许多演绎。BBC的这个版本,看来是对女主角给予同情的,没有质疑她的爱情观。把她的经历拍成错误的时代――女性在婚姻上只有一次选择,和错误的地点――剧中的她曾向她的第二个情人Rodolphe坦白她知道她不属于这个小地方――造成的悲剧。

我虽然喜欢Frances O’Connor这个演员,但不得不说 Frances O’Connor 还无法独自撑起这个复杂的角色。为了交代她的心理,在电视剧开头阶段,还采用了好几次画外音和女主角的想像画面。在配角的选择上,她的丈夫 Charles (Hugh Bonneville)除了无法满足她的对爱情的种种浪漫想像之外,其它方面似乎都很不错,反过来消弱了观众对包法利夫人的同情。她的两个情人,在这个版本中也都不能让人觉得值得让她跳入火海或是全身寄托(分别是 Hugh Dancy 和 Greg Wise),加上对她丈夫的同情,她的热烈的爱情就显得轻飘了一些,感觉在看女主角走向歧途,而不是纵身投入爱情。这些可以说都与选角有关。

不知道是不是英国改编的原因,在这个版本中依然注入了一点社会阶层的因素。戏中的一幕,当女主角见情人后回到家中,遭遇婆婆斥责偷见情人的女佣时,她的回应(大意)是:只有劳工阶层才强调家规,上流社会把家门关上后都不管里面发生什么时,你这样讲究家规只能说明你是劳工阶层。其实包法利夫人家庭背景也算不上上流社会,她这么说可以解释为对脱离这个家庭束缚的渴望,也可以解释为她对上流社会“自由”的幻想。

奥巴马的魅力外交能走多远?

经济观察网

奥巴马完成了他作为美国总统的第一次外交旅行。此行的最大成功,是为今后美国的对外关系定下了一个乐观的基调。

奥巴马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与摇滚明星相比。他在伦敦的每一场记者招待会,每一次公开行动,都受到空前的关注,媒体不仅关心美国在G20峰会上的作为,也十分在意他的姿势语气,包括总统夫妇与英国女王的会面的场景。

Guardian 20090402

与此同时,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锋芒,也几乎盖过了奥巴马本人。她在伦敦北区一家女子中学出现时,其端庄优雅的风度和亲切坦率的态度,不仅让在座的学生们兴奋不已,同时也让记者们倾倒。她在简短的讲话中传达出的激励学生勤奋向上的信息,听来十分清新至诚,让英国舆论大为赞赏。

在G20峰会上,奥巴马不仅在调停各国分歧上初显风范,达成与德法之间的妥协,还参与斡旋中法之间在公布避税港“黑名单”的分歧。在会议期间,他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之间的双边会谈,相互产生良好印象,帮助了双边关系的改善。

在欧洲大陆,奥巴马同样受到明星般的欢迎。为赢得民意,他在欧洲议会所在地斯特拉斯堡选择了一座体育馆向德法两国的年轻人发布演讲和回答提问,让人想起去年竞选时期奥巴马的风采。

(更多…)

谢谢你买票进场

最近两个星期在电影院中看到两个新的反盗版广告,与过去同一主题的广告不同,这次是采用了传达正面信息:“你的门票帮助我们完成电影。谢谢!” (You make the movies. Thank you. ) 英文原文的意思更铿锵有力一点。

过去的反盗版广告,都是从两点入手:一是把观看盗版电影比作偷窃财物;一是强调盗版DVD图像质量差。这些新版广告是一个新的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机构 (Industry Trust for Intellectal Property Awareness)制作,强调电影制作的不易,观众买票进场看电影,是帮助了超过英国15万的电影从业人员。由负面改为正面,想想也有道理,在电影院看到这些广告的观众,都是已经讨了钱的,负面广告仿佛仍然把观众当贼,现在改为被夸奖两句,自然高兴。

而且广告故事的设计也是受电影启发,已经拍摄的三段广告,分别取材于电影 Lord of Rings、The Jaw 和 The Life of Brian,把观众当作影迷,再次拉拢一下。

镜头无处不在的世界

有关G20伦敦峰会的漫画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政治漫画家Patrick Blower 4月1日在英格兰银行外的现场速写中的一幅。在这幅漫画中央,一个孤独的示威者手里举着石头,正在回头观望,在他面前,是站成一排穿着荧光外套的警察,在他身后,也是严阵以待的一群人马,每人手里都举着相机或摄影机。

示威成了媒体战,照片、视频、录音录像,似乎大部份人都在忙着记录,别忘了警察也在仔细地录像,还有无处不在的闭路电视。难怪这次示威活动唯一的重大事件,示威/旁观者 Ian Tomlinson 在示威现场死亡的原因,也是因为有了无数的镜头而出现突破。伦敦警方当时说他是心脏病发作,在现场昏厥不治,与警方行动无关,还有相关录像和旁观者作证。但是昨天《卫报》得到了现场一位担任投资基金经理的美国人拍到的视频,显示在他心脏病发作前10分钟时,一名警察曾从背后把他推倒在地。到了今天,制作 Channel 4 News 的 ITN 公司则从电视台摄影队拍摄的录像中,找到了同一时间、不同角度的画面,显示那名警察在推倒他之前,曾挥舞警棍击打他的腿部。因为这些证据的出现,现在已经由警察投诉委员会接管调查。

2009-04-08 Bob Quick

今天同时发生了另一起与警察有关的颇为戏剧化的事件。伦敦大都会警局副总警监(Assistant Commissioner),负责反恐的 Bob Quick 在去唐宁街10号汇报工作时,在门口被拍到手执一叠文件跨出车门的镜头。现在的数码摄影分辨率之高,很快就有人把照片放大又放大,发现那叠文件的第一页上竟然有警方准备采取反恐行动的机密信息。在有人开始向媒体兜售这张照片之时,警方在下午紧急联系各家媒体,要求它们不要发表这张照片。与此同时,警方不得不提前采取行动,在曼城和利物浦地区同时搜查多个地址,逮捕了至少12名嫌疑人,其中好几个是巴基斯坦留学生。警方大白天在利物浦的 John Moores 大学图书馆抓人的镜头,晚上就已经上了BBC的网站和电视新闻。

拿着机密文件走在街头被人拍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布朗政府内负责居屋的次长 Carolyn Flynn 在唐宁街门口被拍到手中拿着一份政府对英国居屋状况评测的内部文件。但是,这次即使是负责反恐的高级警官,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到处都有镜头的世界。

F1 和 Grand National

今天一大早起来看F1马来西亚站的比赛,上半场看一辆辆赛车超Alonso的雷诺车,下半场的大雨滂沱又增加了另类的戏剧性,直到最后比赛被组织者出示红旗中止。Brawn GP的 Jason Button 虽然获胜,却只能得5分,因为赛程刚刚过半。造成这样的局面,我是原因之一――F1为了照顾象我这样在欧洲看电视转播的观众,让我们不必早晨6点起来,把比赛开始时间推迟了4个小时,正好赶上吉隆坡非常准时的下午阵雨。

昨天是英国的 Grand National,下午的利物浦 Aintree 赛马场倒是阳光灿烂,胜出的赛马竟然有100:1的赔率。我发现 F1 与 Grand National 有许多相似指出。象 F1 一样,障碍赛马也是既要有速度,也讲究技巧,比赛中要克服障碍,而不是一味求快。象 F1 一样,赛马的能力是决定比赛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名流青史的是,首先是赛马,然后才是练马师(trainer)和骑师(jockey)。Grand National 和F1 一样,都是这种类型比赛中的顶尖者。

象我这样的绝对外行,看 Grand Natioanl其实心中暗盼人仰马翻,这才看得带劲,记得以前也发生过Grand National时天气恶劣出发的30匹马最后冲线只剩下几匹背上还有人的状况。看F1时,相信不少人也是在等着看撞车才好玩。

 
Real Time Web Analytics